鸣鹤国医馆特聘专家周阿高教授: 说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很多人都会想到胃癌的癌前病变,那么这种胃病是不是真的容易癌变?人们又该如何防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与Hp关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腺体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我国以多灶萎缩性胃炎为多见,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大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国是Hp高感染率国家,人群中Hp感染率在40%-60%左右,感染Hp后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机体自身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胃炎,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的患病率与胃癌患病率呈平行关系。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占胃镜受检患者总数的7.5%-13.8%;老年人高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20-50岁患病率仅10%左右,而51-65岁则高达50%以上。追踪随访显示,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1.2%-7.1%,伴有肠化生的癌变率在10%左右,伴有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时癌变率则更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Hp感染外,与遗传因素、年龄、烟酒刺激、饮食、环境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纯痛、烧灼痛等,进食后可加重或减轻上述症状。此外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嘈杂、嗳气、泛酸、恶心、口苦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有乏力、消瘦、健忘、焦虑、抑郁等全身或精神症状。上述症状可由饮食不当、情绪激动或抑郁、劳累和气候变化而诱发。临床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胃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根据证型进行防治首先要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些患者,特别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漠视而不进行积极的治疗,不但会贻误病情,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次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侯类型多见脾胃湿热型、肝胃郁热型、胃气壅滞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等,临床上也可数种证型同时并见,治疗则需兼而顾之。脾胃湿热型可见胃脘灼热胀痛,脘腹痞闷,口苦口臭,大便黏滞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清脾胃湿热,药物有黄芩、铁树叶、蒲公英等。肝胃郁热型可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疏肝和胃,解郁清热,药物有柴胡、黄连、绿咢梅等。胃气壅滞型可见胃脘胀满或疼痛,嗳气频作,舌淡红,苔薄,脉弦;治疗宜和胃理气,药物有藿香、厚朴、佛手等。胃络瘀阻型可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日久不愈,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疗宜活血通络,药物有丹参、檀香、蒲黄等。脾胃虚弱型可见胃脘隐痛,食少纳呆,食后胀闷痞满,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疗宜健脾和胃,药物有党参、白术、砂仁等。胃阴亏虚型可见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治疗宜滋养胃阴,药物有沙参、麦冬、石斛等。 再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要注意饮食调养。慢性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要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提出饮食宜忌,并采用相宜的食疗方法进行调养,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食养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要注意调摄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诱发或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无知或漠视会贻误病情。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精神调摄,针对各证型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慢性、反复的过程,治疗时间较长,一般在3-6个月,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的癌前疾病,有一定的癌变率,因此治疗结束后应进行长期随访。定期随访可以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不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陛胃炎患者可1-2年行胃镜和病理随访1次,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每年随访1次,伴中度异型增生者建议6个月左右随访1次,有重度异型增生者需密切随访观察,做好胃镜活检复查工作,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或胃镜下局部治疗。 名医简介周阿高,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治疗: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肿瘤和胃肠病。对口腔溃疡、口臭、舌痛、黄褐斑、痤疮、慢性咳嗽、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脑梗、中风后遗症、失眠、更年期综合症、小叶增生、痛经、骨质疏松症、便秘、腹泻、身体虚弱、疑难杂症等有良好临床疗效。 |